靜坐的意義 
  1、減少壓力。

  2、集中注意力。

  3、培養毅力。

  4、開發智慧。

  5、培養三心:平等心、平常心、自信心。

  6、覺悟成佛

靜坐前的準備

1、靜坐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末可就在臥室中。窗門宜開
   ,使空氣流通,但有風處不宜坐,門能閉更好,以免別 人 的騷擾。
 
2、坐時或另備坐凳或就在床上,但總以平坦為宜,座上需鋪被褥或墊子,
           務使較厚,以便於久坐。
 
3在入坐之前,應寬鬆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但在秋冬
          等寒冷時,兩腿必須蓋好,以免 膝蓋受風。

  

靜坐的步驟有三:調身、調息、調心。

一、調身
 靜坐時身心要完全放鬆,應將項鍊、手錶、眼鏡等物除下。穿寬鬆衣服,腰帶要放鬆。

1、八種坐姿:如意吉祥坐,不動金剛坐,單盤半跏坐,交腳坐,跨鶴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

   坐好之後,用一條毛巾覆蓋住膝蓋和腿部。

2、頭部運動:頭向下低,再往後仰(三次);頭向右傾,再向左傾(三次);頭順時針轉圈,再逆時針轉圈(三次)。 

3、正式靜坐:

 背:背脊豎直——挺直腰杆,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

 手: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接,平置於丹田處;

 肩:放鬆兩肩;

 舌:舌尖微抵上顎;

 嘴:閉口——只有鼻息,不可張口呼吸;

 眼: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的地上。

 做好以上步驟之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使體內濁氣排出,吸入新鮮的空氣。

二、調息

觀察呼吸。心情與呼吸有極為密切的關係,這是調心的基礎。

身、心、息三者密切相關。

在平靜、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清清楚楚地覺察自己呼吸的出入、長短。

1、觀察呼吸

   呼吸有四種情況:

   風——坐時鼻中呼吸出入覺有聲。(不調狀態)

   喘——坐時呼吸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不調狀態)

   氣——坐時呼吸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微。(不調狀態)

   息——不聲不結,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最佳狀態) 
     
2、數息
為了達到心無二用,使心專注一處,宜採取數呼吸的方法。隨個人情況,或數出息或數入息。 

以平常自然的呼吸,從一數到十,然後回到一再數到十。如此周而復始,反復地數。

如果生起妄念,無論中途數到多少,都要重新回到一開始,也不得超過十。

數息對初學較難,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因心念紛飛,而難專注於一處。

數息的目的不是在數息,其要旨在於心的專注。

只有當心念專注時,才能發揮出生命的潛力與功能。 
 
三、調心

1、靜坐雜慮多時,氣往下走,沉于丹田。眼觀鼻,鼻觀心。

2、昏沉時可以睜開眼,意念往上提。 
     
四、起坐注意的事項 
      
1、起坐前心先要動,身體隨後動。

2、搓熱兩掌,輕按眼眶,手掌敷壓眼球。眼球順時針轉九圈,逆時針轉九圈。
      
3、再用雙掌按摩臉、額、頸、兩耳、雙肩、胸部、腹部、腰部、腿部、關節。
      
  根據各人的情況,每天可抽空練習靜坐數次。

  每次5分鐘、10分鐘、30分鐘不等,以一次45分鐘為宜。

  當靜坐訓練習慣成自然後,靜坐就是一種超值的受用了。 

靜坐入門:http://wenku.baidu.com/view/72f1945f804d2b160b4ec0dc.html


                        敬請學習了知!


應該注意的幾點事項

1、靜坐的時間,靜坐功夫到極深處,本本應在日常、行、住、坐、臥間,都
能寂然凝靜方可,但初學習時不能不規定時間。靜坐的時間,不論早晨、白
晝和晚上,都可以的;不過有工作的人當以早晨起床後和晚上就寢前各坐一
次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麼以早晨靜坐最好。每次的時間,固
然越長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長,當根據自己的情況,循序漸進。假使能每
次三十分鐘,逐漸延長到四十分鐘乃至一小時,每日繼續不斷,那麼收效便
已不小。總之,可以晨坐為主,晚坐為副。早起先在床上撫摩上下腹,根據
前述練習呼吸的方法,來調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前漱,然後靜坐。但假
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隨各人的習慣。

2、要調勻飲食 我們既有這個身體,飲食的滋養是不可缺少的。飲食入胃,
經消化之後,便變成麋粥狀,入到小腸再變成乳狀,經血管吸收後,變成血
液滋養全身,可見飲食與生命關係的重大。但若食得過多,胃中不能儘量消
化,反須將不消化的東西排泄到體外,這便加重了胃腸的工作,結果必將氣
急身滿,坐時不得安定。假使食得過少,又將發生營養不足、身體衰弱的缺
點,對靜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飲食必須調勻,我們一般習慣,大概病在多
食,所以在進食時,若覺得胃中微有飽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張“食欲常少”
,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濃厚,若能素食最好。靜坐在早晨空腹時,最
為相宜,食物約過一小時方可入坐。
3、要調和睡眠 我們在日間勞力勞心之後,必須休息,來回復體力。睡眠
一種最長時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時為宜,過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對於靜坐極
為不利。假使過少,那末體力不得回復,心神必將虛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
睡眠要有定時,有節制,便可使神氣清明。一般說來,每晚九時至十時間宜入
坐,十時以後入睡,六時以後再起坐。如果能常常節欲獨宿,這對靜坐的幫助
就更大,因為淫欲不但易使身體疲勞和最易造成心識的昏散悶塞,而且是生死
苦患的根本,凡習定修慧的人必須注意禁戒。靜坐程式漸深的人,在半夜醒後
,便可起坐,坐後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
以的。假使靜坐的功假加濃,坐時加久,那麼睡眠的時間,便可漸漸減少,所
以有終年以坐代睡的人。但這並不是可勉強學步的,總以調和睡眠,使不過多
過少,最為合理。
4、要持之以恆,初學靜坐時,往往心中反覺苦悶,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
視同穿衣吃飯的不可缺少。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加以克服,不可畏難而
退;無
論如何忙碌,必須繼續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靜坐
的大效。
5、要不求速效 靜坐時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兩字的原則。譬如靜坐本
來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但這種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頭,在靜坐時它
宜摒棄勿
想,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急於求成;因為靜坐必須日積月累,才
能達到身心變化
的功效,正和食物的營養相同,一旦過分暴食,反致傷胃,而
且心念有所執著,
氣血也便不得流暢。所以必須如長途旅行,耐心緩步,終有
到達的一日。
6、要一切勿理 靜坐時要萬緣放下,一心學習,雖雜念紛飛,只不去理會它,也
不去厭舍它,一味做我的調息或調心功夫,雜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
久久自能
逐步定靜。又在靜坐時,兩目合閉,尚可使不見外物,但外界的音響
,刺激兩耳
,心中便生妄念,最難處置。這時宜收視返聽,不問不聞,只管自
己用功,要久
久練習,養成“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概才好。
7、要痛改習氣 學習靜坐的人,應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痛改自己的習氣。當貪
欲、塚恚、愚癡、驕慢等煩惱發動時,要和它們奮鬥,逐步克服。只有
這樣,才
能使靜坐功夫,獲得不斷的進展。至於常常依止善知道,具足佛法的
三歸五戒,
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知正見,並進一步的做到離欲清淨,更是修
正禪定、發實
智慧的必要條件。
8、可能發生的現象 靜坐日久,身上往往會發生顫動和發熱的感覺,腦部也常常
會有霹靂般的震動現象;心理方面,有時也可能影現種處幻境。這些現
象,因各
人的體持幾心境而有不同,都同于自然,不可強求,也不可遏抑,也
有靜坐多年
,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發生這些現象的。同時,這些現象的發
生,並沒有什
麼神秘可說,不過是由於靜極而定以後,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變
化、反應的緣故
。學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
無實性,當不取不
舍,一心寂定,切勿執著,否則將會誤入歧途,而障礙正定
的修持。
9、要注意定慧修持與氣功的區別 隨著時代的進展,氣功似已成為當前熱門的話
題。也有人把佛教的禪定功夫,看作高級氣功。實際上,一般氣功的吐
納引導和
佛教的定慧修持,原是二回事,大體說來,氣功和佛教的坐禪,前者
著重于保健
益壽和調動人體潛能,後者著重於明心見性,斷惑證真。

 因為佛教認為“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如果一味執著於肉身、軀
殼、最終不但會落空,而且會增長我見和身執,不能完成戒、定、慧、三無漏
學的修持。雖然佛教在修習禪定和在藏密無上瑜伽各層次的修持過程中,有一
些調身、調息的方法,不僅有防止禪病發生,促使長壽健康的作用,而且有發
生種種特異功能的效應,但這不過是修習禪、密功夫的初級階段和副產品,只
有止觀並運,理事雙修,斷除我法二執,開發本具智慧,解脫生死流轉,成就
無上覺道,才是學佛的真正目的。

 調息念佛的坐法

我們平時的心念,頃刻千里,最難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於無從下
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實是收攝萬念,
最易下手,最為穩妥的一種方法。這一法門,以深信、切願來執持一句阿彌陀
佛名號為綱要,不但下手簡易。隨時隨地提起就是,便於任何人的學習,而且
即淺即深,能圓攝一切法門。若能致誠懇切,驀直念去,不管妄想紛飛,我只
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則一念覺,念念提起則念念覺,久久純熟,自能使煩惱妄
想,潛移默化。所以徹悟禪師說:“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
心,亂心不得不佛。”假使我們能這樣念得一句彌陀佛,自然生時遠離煩惱,死
後逕生安養,不離當念,得大法樂,真是我們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導,苦海的
明燈!所以大乘經典隨處讚揚,祖師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來要在一切時一切處,抖擻精神,念茲在茲,假使悠悠忽忽,實
難得念佛的實益。為了使念力容易純熟,在坐中調息念佛,實是一個善巧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在靜坐時,心中跟隨自己鼻端的呼吸,來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可在吸時念“阿彌,”吸時念“陀佛”;或呼時念“阿彌”,吸時念“陀佛”。念時的
快慢,可隨呼吸的長短,總以不急不緩,聽其自然為宜。這樣在坐中萬緣放下,
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就隨之而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
持久練習,心相愈來愈靜,氣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號仍綿綿密密,不散亂,
不昏沉,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不
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楞嚴經》也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
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樣的靜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現前,同時,因
調息之故,又能使氣血流暢,體力輕健。此外,若用數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
吸,念佛號一句,隨默數一,這樣連續數至十,再從一數起;或連續數至一百,
再從頭數起)也是可以的,可隨各人的情況相宜而行。

淨土宗有十念法門,即連聲念佛,盡一口氣為一念,正是借氣束心的作用。
唐飛錫法師在《念佛三昧寶王論》中,對隨息念佛,更有明確的說明。他說:
“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森琲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
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餘行住
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這正是調息念佛的寶貴
指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ki(暐晴) 的頭像
    vicki(暐晴)

    光點、佛手身體療癒工作室

    vicki(暐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