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有能量,能量是微觀的宇宙的基礎粒子層層組合疊加而成,形成整體結構內,不同境界的宇宙系統。它連接著銀河、地球、人類和物質等萬千世界,使整個宇宙井然有序的運行。
天所應於人的是“德”,地應於人的是“氣”。“德”屬天下流;“氣”屬地上迫。陰陽交感,於是萬物開始化生。(摘自黃帝內經精神五臟論第一)。男女姌精,新的生命得以誕生。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氣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類生命。陰陽交感、五臟六腑氣血平衡,人體自然百病不生。
黃帝曰:夫自古通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摘自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其中十二節說的就是人體十二經絡,是說十二經絡是和自然之氣相通。即十二經絡隨時隨地的接收交換天地陰陽二氣的能量,為經絡氣血補充養分。從而帶來人體的內在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提供動力。
第一節 六十甲子五行經絡的基本概念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天干的運行週期為十,以十個時辰、十天、十個月、以及十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週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復迴圈,形成穩定的週期律。地支的運行週期為十二,以十二個時辰、十二天、十二個月、以及十二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週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復迴圈,形成穩定的週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製造出一個以六十個時辰、六十天、六十個月、以及六十年為一周的運行週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復迴圈,形成穩定的週期規律。由於天干地支配合產生的週期以天干“甲”與地支“子”為開始,因此人們又將這個以六十為一個過程的週期稱為“甲子”。
天干週期和地支週期在明確地告訴人們,在我們生活的空間內,在天上存在著一個以十進位為一個迴圈週期的規範化與標準化的自然運動程式,在地上存在著一個以十二進位為一個迴圈週期的規範化與標準化的自然運動程式,它們都是出自於大自然的創作,是不可人為更改的自然規律。
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都有一個陰陽性質的分類,和有一個五行性質的分類,具體的分類劃分為:
天干分陰陽:甲、丙、戊、庚、壬屬於陽幹,屬於陽,說明它們都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乙、丁、己、辛、癸屬於陰乾,屬於陰,說明它們都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屬於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於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於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於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於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地支分陰陽:子、寅、辰、午、申、戍同屬於陽,分屬於陽,說明它們具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醜、卯、已、未、酉、亥同屬於陰,分屬於陰,說明它們具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屬於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已午同屬於火,午為陽火,已為陰火;申酉同屬於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子亥同屬於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辰戍醜未同屬於土,辰戍為陽土,醜未為陰土。
六十甲子用在人體經絡上,就是五臟六腑配天干地支五行,它們是按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進行運轉。關於天干配五行經絡、地幹配五行經絡,簡稱天干五行經絡、地支五行經絡。如下表:
天干五行經絡表(十天干配十經絡表)
編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已 | 庚 | 辛 | 壬 | 癸 |
五行 | 木 | 木 | 火 | 火 | 土 | 土 | 金 | 金 | 水 | 水 |
經絡 | 膽經 | 肝經 | 小腸經 | 心經 | 胃經 | 脾經 | 大腸經 | 肺經 | 膀胱經 | 腎經 |
地支五行經絡表(十二地支配十二經絡表)
編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地支 | 子 | 醜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五行 | 水 | 土 | 木 | 木 | 土 | 火 | 火 | 土 | 金 | 金 | 土 | 水 |
經絡 | 膽經 | 肝經 | 肺經 | 大腸經 | 胃經 | 脾經 | 心經 | 小腸經 | 膀胱經 | 腎經 | 心包經 | 三焦經 |
把上述天干經絡配上地支經絡,則六十個時辰為一個運行週期,我們稱之為六十甲子五行經絡。以區別于傳統的五行經絡。
六十甲子五行經絡不僅包括十二正經,而且還包括背部俞穴,背部俞穴和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二節 六十甲子五行經絡旺時規律
2.1 十二正經的旺時規律
目前對於天干地支配五行經絡的應用,目前是在地支配五行經絡上面有重要的應用。比如子午流注的發現,它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對應人體十二條經脈的。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不同時辰對應的不同經絡旺時表如下:
地支 | 子時 | 丑時 | 寅時 | 卯時 | 辰時 | 巳時 | 午時 | 未時 | 申時 | 酉時 | 戌時 | 亥時 |
時間 | 23-1點 | 1-3點 | 3-5點 | 5-7點 | 7-9點 | 9-11點 | 11-13點 | 13-15點 | 15-17點 | 17-19點 | 19-21點 | 21-23點 |
五行 | 水 | 土 | 木 | 木 | 土 | 火 | 火 | 土 | 金 | 金 | 土 | 水 |
經絡 | 膽 | 肝 | 肺 | 大腸 | 胃 | 脾 | 心 | 小腸 | 膀胱 | 腎 | 心包 | 三焦 |
一直以來,雖有天干配經絡,幾乎無人提出天干經絡中什麼時辰哪條經旺衰。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實踐,最終發現天干經絡的旺時規律。天干經絡中每一條經脈都是按照天干配地支,形成六十甲子組合的順序,不同時辰對應有不同的旺經,並且周而復始。我們經過臨床應用、整理、驗證,結合子午流注,最終得出一張旺時經絡表,稱之為六十甲子經絡旺時表。
在說明天干經絡的旺時經脈之前,我們首先要瞭解干支紀時法中的日上起時表:
日上起時表
天干 時辰 |
甲巳 | 乙庚 | 丙辛 | 丁壬 | 戊癸 |
子 | 甲子 | 丙子 | 戊子 | 庚子 | 壬子 |
丑 | 乙丑 | 丁醜 | 已醜 | 辛醜 | 癸醜 |
寅 | 丙寅 | 戊寅 | 庚寅 | 壬寅 | 甲寅 |
卯 | 丁卯 | 已卯 | 辛卯 | 癸卯 | 乙卯 |
辰 | 戊辰 | 庚辰 | 壬辰 | 甲辰 | 丙辰 |
巳 | 已巳 | 辛巳 | 癸巳 | 乙巳 | 丁巳 |
午 | 庚午 | 壬午 | 甲午 | 丙午 | 戊午 |
未 | 辛未 | 癸未 | 乙未 | 丁未 | 已未 |
申 | 壬申 | 甲申 | 丙申 | 戊申 | 庚申 |
酉 | 癸酉 | 乙酉 | 丁酉 | 已酉 | 辛酉 |
戌 | 甲戌 | 丙戌 | 戊戌 | 庚戌 | 壬戌 |
亥 | 乙亥 | 丁亥 | 已亥 | 辛亥 | 癸亥 |
即若該日是甲或巳日,在子時上配為甲子;若該日是乙日或庚日,在子時就配上為丙子。比如說2015年4月11號下午4點,查天干地支紀年為丁巳日,則子時配為庚子時;下午4點是申時,查上表組合此時辰就是“戊申”時辰。在實際使用中,首先要確定日干,然後根據當日地支時辰,在上述表中查找天干地支組合時辰。